一、活性阴极应用于干法后处理锕-镧分离的系统研究。
无论是氧化物乏燃料还是金属乏燃料,在熔盐电精炼流程中An与裂片元素(FP)的电化学分离都是An元素回收的关键环节。目前的电精炼流程主要采用不锈钢阴极来回收大量的金属U,然后采用液态Cd阴极共同回收U和超铀元素(TRU),同时实现与FP的分离。该过程中,An-Ln的分离效果与其在电极材料上的沉积电位差密切相关,电位差越大越容易分离,反之越难分离。而在传统的液态Cd阴极上An、Ln的沉积电位差很小,因此An-Ln分离效果较差。与液态Cd阴极相比,在Al电极上An元素与Ln元素的沉积电位差较大,更容易实现An与Ln的分离。我们的研究发现在Al电极上Th/Ln及U/Ln的分离因子与液态Cd阴极相比,可以提升两个数量级(Electrochim. Acta, 2018, 275, 100)。尽管活性铝阴极在进行电化学分离锕镧系元素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将其用于干法后处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两个较为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形成的电解产物An-Al合金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将锕系元素回收复用,而传统的An-Al合金处理技术方案流程复杂要求苛刻,急需发展简单、实用并且能够从An-Al中高效回收An的新策略;二是由于固-固界面反应的限制,铝阴极沉积锕系元素的提取速度较慢,因此需要改进电化学分离的相关工艺,以提升电沉积处理锕系元素的速率和能力。为此项目团队一方面开发了原位阳极沉淀技术实现了An-Al合金中An的高效回收,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电极微结构、加入少量氯铝酸盐调控电化学分离决速步骤,以及开发多元液态合金阴极材料等策略显著提高了活性铝阴极材料对锕镧系的提取速率。此外还对除铝以外的其他活性阴极或液态阴极材料的镧锕系电化学分离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一批熔盐电化学分离锕镧系元素的基础数据。以下对这部分研究内容进行分别介绍。
1.1发展原位阳极沉淀技术实现铝合金中锕系元素的高效回收
干法后处理技术在处理高燃耗的乏燃料时具有突出的优势,被视为快堆核燃料循环的必备后处理技术,而高温熔盐电解是目前最主要的干法后处理技术。在经典的熔盐电精炼处理乏燃料的流程中,锕系(An)与镧系(Ln)元素的分离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项目组前期发展了基于固态活性Al阴极的镧锕系元素熔盐电解分离流程,大大提高了An与Ln的分离效果。然而如前所述,基于固态Al阴极的An-Ln分离,其阴极产物通常为固态Al-An合金,不能直接复用于燃料制造,而需要实现Al与An的进一步分离。这一分离过程通常需要在高温下通入氯气将Al-An氯化为AnClx和AlCl3,然后利用AnClx与AlCl3沸点的差异,采用高温挥发法才能实现分离。该过程腐蚀性强,实验设备要求高,工业化难度大,是制约固态Al阴极实际应用的一个“卡脖子”环节。
为此,项目人员开发了在低温NaAlCl4熔盐体系中的阳极原位沉淀技术用于分离Al-An合金中的Al和An。该技术利用了AnCl3在NaAlCl4中溶解度低的特性,结合电化学氧化技术,以Al-An合金作为阳极,Al金属作为阴极进行电解。以U为例,在阳极Al-U合金被氧化形成AlCl3和UCl3,AlCl3在NaAlCl4熔盐体系中可溶并向阴极扩散,在Al阴极上沉积得到Al枝晶, UCl3则由于极低的溶解度直接沉淀在阳极下方,从而实现分离,如图1所示。上述过程铀的回收率接近95%,而铝的回收率大于99%,具有快速的电化学动力学,良好的选择性以及较高的回收率。该分离方法有别与传统的电化学分离过程,其分离效果不再依赖被分离组分在电极上的沉积电位,而是由各组分在熔盐中的溶解度所决定,因此不受电化学窗口或阴极电位的限制。整个操作过程在200℃以下进行,条件温和且步骤简单,成功解决了U-Al合金中U难以分离的关键问题。这对于活性Al阴极在An-Ln分离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方法也可以用于过渡金属铝合金和稀土金属铝合金的分离,普适性好,对于冶金行业Al合金的纯化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Nat. Commun.杂志上(Nat. Commun., 2021, 12, 5777)。
图1. Al-M合金中M与Al分离示意图,以及采用该方法得到的MClx产品。
图2. NaAlCl4,LiAlCl4,NaAlCl4-LiAlCl4三种熔盐体系中得到的阴极电解产物照片。
图 3. NaAlCl4,LiAlCl4,NaAlCl4-LiAlCl4三种熔盐体系中得到的阴极电解产物中施加不同电位时的电流变化(上)及对应的电解产物物相分析结果(下)。
图4. U-Al合金与LiGaCl4化学反应示意图。
图5. (a) 产物镓的照片图;(b) 底部UCl3沉淀的照片图;(c)产物镓的XRD图;(d) UCl3沉淀的XRD图;(d) UCl3沉淀烘干后的XRD图。
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有效提升了Al阴极对锕系元素的提取速率,并示范性、规模性地验证了固态铝电极在实际乏燃料干法后处理中锕镧元素电化学分离应用的可行性。后续可考虑将两种策略进行组合,通过协同增效原理进一步优化电化学分离工艺及沉积参数,继续缩短提取时间以提高分离效率,相关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中。
图6. (a) 电解过程的离子浓度变化曲线;(b) 电解前后的方波伏安曲线;(c) 电解过程的电流时间曲线;(b) 电解产物及其XRD图。
图7. 蜂窝铝阴极选择性电化学分离20 g级U放大验证实验及其提取结果。
随后将液态Al-Ga合金阴极应用到Ln-An分离中,以U为代表,研究了锕系元素在二元Al-Ga合金阴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开展了U与稀土元素Ce的电解分离实验。结果表明,U与Ce能在二元Al-Ga合金阴极上成功分离,分离效果良好。U在Al-Ga合金阴极沉积可以同时得到Al3U和Ga3U金属间化合物,且这两种化合物的晶型一致。此外还对上述熔盐电解体系的U还原的界面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图12)。上述发现为二元合金阴极在Ln-An熔盐电解分离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相关结果发表在Electrochim. Acta.杂志上(Electrochim. Acta., 2020, 353, 136449)。然而从分离产物的后续转化与回收角度考虑,采用Al-Ga阴极得到产物组分相对复杂,这使得后期的产品处理过程比采用纯铝电极更难,因此需要对Al-Ga阴极的实际应用前景需要进一步评估。
图17.不同液态阴极形成的合金中铀和镧系元素的活度系数差异。
高温条件下电化学过程中锕、镧系元素的配位化学性质研究,需要结合各种原位光谱技术,同时需要满足高温、惰性气体氛围、放射性防护、接通电化学装置等条件,开展相关实验非常具有挑战性。在项目支持下首先搭建了适用于高温熔盐体系以及电化学测量的原位光谱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装置,原位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装置以及原位拉曼光谱装置(图18)。基于该平台得到的原位光谱数据与国外报道的实验结果相比信噪比更好,数据质量也更为可靠。本实验平台除了原位紫外光谱外,还结合了原位同步辐射和拉曼技术,多种原位技术联用更能准确的从多角度深入研究锕系镧系元素在高温熔盐中的基本配位化学与电化学性质。
对此,我们以金属铀和铀铝合金在氯化物熔盐中的电解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电化学提取过程中U的化学种态变化,首次利用光谱学测量证实了U3+/U4+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存在着循环电解行为,如图19所示。通过原位EXAFS及准原位紫外光谱技术,发现在铝合金化分离过程中无论以UCl4或UCl3为前体进行分离,随着电解的进行均会存在两种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UCl6]3−→[UCl6]2−→[UCl6]3−→[UCl6]2−。而这一持续转化会导致U的循环电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循环电解主要是由于阳极材料决定的。当采用惰性阳极时,在阳极可能产生Cl2气,Cl2与 U(III)反应形成U(IV),同时也存在U(III)直接被电化学氧化为U(IV)的情况。而U(III)在阳极区域被转化为U(IV)是造成循环电解的直接原因。为了消除循环电解,随后采用活性金属La或者Li作为阳极,通过阳极的自身氧化溶解,成功抑制了U(III)向U(IV)的转化,从而大幅提高了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彻底电解技术在未来干法后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Electrochem. Commun.和Sep. Purif. Technol.杂志上。(Electrochem. Commun., 2019, 103, 55;Sep. Purif. Technol., 2022, 292, 121025)。
图20. F−离子对U离子的电化学及配位化学性质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方面,项目还通过研究发现LiF的引入会影响铀在阴极上电沉积的形貌。在常见的LiCl-KCl熔盐体系中U金属的枝晶生长非常明显,而在上述氯化物熔盐中引入6 wt%的LiF之后,铀枝晶的微观尺寸显著减小,如图21和图22所示。物相分析表明在这两种熔盐体系中,电沉积产物虽然均为金属铀,但晶面生长的择优取向截然不同。LiCl-KCl-UCl3体系中铀倾向于在(002)晶面上优先生长。对于LiCl-KCl-LiF-UCl3体系,由于LiF在LiCl-KCl体系中溶解度适中、溶解动力学较慢,其伴随着铀的沉积会在铀的(002)晶面发生异相成核,从而抑制了铀在该晶面的持续生长,降低了枝晶尺寸。铀枝晶的生长控制是电解精炼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项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铀枝晶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图21. 500 °C下LiCl-KCl-UCl3体系过电位为100mV (1),200mV (2),300mV (3)的阴极产物照片;引入LiF后过电位为100mV (4),200mV (5),300mV (6)的阴极产物照片。
图24. Sm(II)在不同路易斯酸性熔盐中电化学行为及化学种态的研究。
项目还研究了金属Eu在不同比例AlCl3-NaCl熔盐中的氧化溶解和电化学行为。以Eu金属为阳极,其在NaAlCl4(AlCl3:NaCl=0.5:0.5)熔盐中氧化电解后生成Eu(II),达到饱和浓度后析出EuCl2沉淀。Eu(III)/Eu(II)的相互转化在酸性盐(AlCl3:NaCl=0.52:0.48)中可逆(图25),碱性体系(AlCl3:NaCl=0.48:0.52)下,由于Eu(III)溶解度更低,而不可逆。通过调整两种熔盐比例研究了AlCl3-NaCl的Lewis酸性对Eu(II)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发现Eu(III)/Eu(II)的氧化还原电位随Lewis酸性的增加而负移,并且Eu(II)在酸性AlCl3-NaCl中扩散较快。随后测量了不同Lewis酸性AlCl3-NaCl中EuCl2的紫外光谱,250~350nm出现吸收峰对应着Eu 4f65d到4f7的轨道跃迁(图26),证实了Eu(II)的存在;此外在280~320 nm波段的吸收随路易斯酸性的增加而增强。上述实验现象可能与不同Lewis酸性熔盐中Eu(II)配位结构变化相关,后续工作将对相关配位信息的结构演变进行进一步解析。将以上实验结果与前期Sm在同一熔盐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Eu(II)氧化为Eu(III)的电位(1.95V vs. AlCl3/Al)远大于Sm(II)氧化为Sm(III)的电位(0.7V vs. AlCl3/Al)。利用此电位差异并结合Ln(II)与Ln(III)溶解度的不同,或可实现低温熔盐体系中不同镧系元素间的电化学分离,具体策略如下:通过控制适中的电位将Sm(II)选择性氧化为溶解度更低的Sm(III),并以沉淀形式析出,而Eu(II)不会发生氧化并仍保留在熔盐中,从而实现Eu和Sm的分离。图25. 左:EuCl2在不同Lewis酸性的AlCl3-NaCl中钨丝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右:EuCl2在酸性AlCl3-NaCl中438K温度下钨丝电极上不同扫速的循环伏安图。
图26. 不同Lewis酸性AlCl3-NaCl中EuCl2的紫外可见光谱变化。